(文章来源:工信微报)
新征程上再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辉煌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肖亚庆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肖亚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为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辉煌,奋力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既定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01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
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
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引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显著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实力持续提高
2012—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全国光缆线路长度从1480.6万公里增加到5169万公里,全国电话用户数、网民数量分别从13.9亿、5.64亿增加到17.76亿、9.89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高到70.4%。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十三五”时期在多个行业进一步形成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生产实力,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图为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人民图片 成林/摄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0年的15.1%、33.7%。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例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时期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下降16%。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新能力大幅攀升
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嫦娥揽月、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天问巡火,c919大型客机成功试飞,航空航天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海斗探海、蓝鲸钻井、双龙探极、航母列装,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快速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大型成套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总数、研发经费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两倍多,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升级,固定宽带从百兆提升到千兆,光网城市全面建成,移动通信技术从4g演进到5g,实现网络、产业、应用全球领先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信业快速发展,业务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8.46万亿元、2.48万亿元和1.08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2.1万亿元、8.17万亿元和1.36万亿元。网络应用从消费向生产拓展,移动支付广泛普及,网络购物、在线学习、远程办公等成为工作生活新方式。5g、工业互联网等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2020年分别达到52.1%、73.0%,分别比2012年提高27.5%、24.2%,协同研发设计、无人智能巡检、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制造业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9.7万亿元、21.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19万亿元、37.4万亿元。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有82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33家。进入全球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前30强的企业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20年的11家,单个企业的平均市值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800亿美元,增长11倍。中小企业茁壮成长,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所在细分行业和领域的标杆。
02
新发展阶段
对工业和信息化提出新要求
新发展阶段
对工业和信息化提出新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深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界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加速落地,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同时,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研判大势,增强历史主动,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对工业和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
聚力壮大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实现到2035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目标,离不开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有力支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需求,着力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韧性,着力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注重加快转换增长动力
注重加快转换增长动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步削弱,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十分迫切。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持续强化改革的动力、创新的活力,又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牢牢守住安全这条底线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网络与数据安全,以及传统领域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风险加大。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保障重要产业安全可控,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健全风险应对预案,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牢牢守住安全这条底线。
03
续写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篇章
续写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篇章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006年达到32.45%的峰值,此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至2020年回落到26.2%。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比重下降符合客观规律,但如果制造业占比下降过早、过快,不仅会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贯彻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着力增强制造业供给能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等产业发展,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品创新。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强要素协调保障,深化产融合作,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全面实施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系列规划,布局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实现群体突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对产业发展模式、竞争格局等带来深刻变革,在外部冲击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凸显。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力度,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关键新材料、重大短板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增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适应技术创新模式的深刻变化,深入推进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体系,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要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图为2021年10月12日,在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检查防伪光刻制版。华工图像突破防伪领域的光刻精度极限,开发了一批独创技术与产品。 人民图片 周超/摄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制约和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产业发展和竞争新优势。组织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建设涵盖31个制造业大类的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全面弄清“家底”,找准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开展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实现“点”上的突破,增强“线”上的韧性,加快“面”上的升级,培育“系统”上的优势,加快补齐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切实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图为2021年8月2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在湖南长沙下线。 人民图片 刘福昌/摄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凸显,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高。要大力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务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突破一批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增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完善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培育壮大优质企业
加快培育壮大优质企业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强,产业才能强。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大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现象,在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生态控制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问题增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要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环境,支持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生态控制力的大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公共服务,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大企业发挥在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中小企业深度融合、相互嵌入式发展,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发展生态,带动产业创新、制造、服务能力提升。
务实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务实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叠加优势,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加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向未来,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再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辉煌,依然要靠深化改革开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推动制造业全方位开放,有序扩大电信领域开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依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快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体系。